(美国爱灵敦理念书院)

在中国及世界古代数学史中,《洛书》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文化史中最早的数学创作。关于《洛书》的起源及其在中外数学领域中的传播和发展,读者可参阅英人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1],及国人黎凯旋的《易数浅说》[2]。中国先民创造《洛书》已有五千年历史,但直到现在,《洛书》在世界人民心目中仍蒙有一层奥秘色彩,中外数学家仍名之谓“幻方”;很少学者用现代数学观点,去研究并解释《洛书》的数学内涵。因此,“洛书的本质是什么?”换句话说,“洛书在现代数学内的地位是什么?”就成为一个有重大意义而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作者为解答这个问题,乃于1980年在美国设立爱灵敦理念书院,拟定几个有关《洛书》的基本命题,从事研究《洛书》的数学内涵,以求判定《洛书》的本质和功能。六年以来,作者根据研究成果,创立“洛书矩阵”学说,并于1986年四月,向上海及北京数学会讲演这一学说[3,4],并提出两点建议:(一)宣布《洛书》为人类文化史中第一个矩阵,(二)以《洛书》作为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标帜。

本文是第一次向中国科学界介绍焦氏“洛书矩阵”学说,敬请指教和批评。

简介《洛书》及其问题

中华民族原始文化发源于黄河邻近洛水地区,史称“河洛文化”。河洛文化的基本内涵是自然数,它的具体表征就是《河图》和《洛书》(图一)。《河图》是由一到十的十个自然数的环形排列图,代表中国先民对数的性质和运算的初步认识,它示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奇数和偶数的区别,及数量的十进位扩展,这代表当时文化的成就。到了《洛书》时代,中国先民对数的结构和变化达到更高的认识和成就。《洛书》只用九个自然数排列成一个正方形,构成每行、每列及两对角线上三个数的和都是十五。《洛书》是《河图》的精简和升华,由《河图》到《洛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飞跃和成熟。

5.1.1

《洛书》的奇妙结构和演算变化建立了它独特的数学形象和模式,并为中外数学家开创了位置解析、数字几何及组合分析的先河。中国古代数学家将《洛书》发展为九宫算及纵横图,西方古代数学家发展《洛书》为幻方(图二)。千余年来,以《洛书》三阶幻方为基础,幻方的发展越来阶数越高,幻方的结构亦越来越幻。现代数学文献内,仍在研究幻方形成的理论和方法[5,6]

5.1.2

《洛书》存在的基本问题是如何与现代数学挂钩。中外传统数学家虽然一致接受《洛书》的数学模式,但却从未奠定《洛书》的数学运算法则和应用。到了现代,中外数学家更一致承认《洛书》为幻方,默认它的存在缺少数学的推理基础。如果我们不能用现代数学理论解释《洛书》的数学内涵,并建立它在现代数学领域中的地位,则《洛书》将永被视作大众或游戏数学,拘束在幻方的框框内,步入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的命运,成为数学史中的陈迹,不能与现代数学共生存而进步了。

有关《洛书》基本命题

《洛书》定义之研究

研究《洛书》的首要工作为给《洛书》下一个数学定义。从汉代开始,中国学者径称《洛书》九数为“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并解释《洛书》九宫谓:“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载九履一,五居中央”(图二)。《洛书》传入西方后,被名为魔方阵或幻方,并定义幻方谓:应用1至n2个自然数,排成一个n×n的正方形,使得每行的和,每列的和,及两对角的和都相等(图二)。显然地,这些传统描绘都未能建立《洛书》的现代数学定义、运算法则反应用功能。作者根据数学推理,主张将《洛书》幻方的框框除掉,建立“《洛书》矩阵”的数学定义,则洛书的一切性质和运算法则均可统属到矩阵代数的领域内。

《洛书》分类之研究

《洛书》的基本特质有三:(一)它是以由一到九的九个自然数作构成元的;(二)它是由三行、三列及两对角线的八个三元数所组成的方阵;(三)它的构成特质或幻性是每个三元数的三元和都为十五。显然地,《洛书》的特质是由于其构成元的特殊排列及组合所致。根据排列组合原理,将九个不同数排列到九个不同位置,所能生成的不同形式可高达9!=9×8×…×2×1=362,880个,如何由如此巨大的可能组合中定出《洛书》幻方,自为一值得探讨的问题。解决此问题的关键自在《洛书》分类的研究。作者将《洛书》的可能排列作为一个集,再按照对称操作所形成的群,定出依照幻性高低《洛书》可区分为四类:(一)《洛书》本体:即《洛书》的原创形式,幻性最高,共有8式。(二)《洛书》变体:系由《洛书》本体移置而成,将本体内的中心五分别置换为一到九的其他八个数,则得出两对角线不一定具有幻性的变体《洛书》,共有64式。(三)自然《洛书》:系由九个自然数按照自然顺序排列组成,为《洛书》的基本形式,共有72式。(四)杂体《洛书》:此为不规则排列及幻性最低的《洛书》。

《洛书》形成之研究

中国先民如何创造《洛书》,因无历史记载,自属一奥秘问题。作者本诸数学问题必可用数学方法解决的原则,探讨《洛书》的形成乃数学操作的必然结果。自然界事物的产生是由概率决定的,作者设想《洛书》的形成是由九个基本自然数的排列和组合的概率所致。作者创造了《洛书》形成的概率表和概率曲线图,示出《洛书》本体的形成乃是最大概率的结果。

《洛书》目的之研究

《洛书》作为一个数学实体或模型,必有其物理意义反应用。作者定义洛书为矩阵,它就成为建立线性系统的一个基础,但这超出本文所能讨论的范围。作者现只提出一个基本问题:中国先民创作《洛书》的原始目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洛书》的几何意义是什么?作者的回答是:《洛书》就是应用由一到九的自然数,作为对宇宙空间几何结构由0到360度的数学解释。当将《洛书》作为三阶矩阵时,其中三个三元数就表三个三维向量,《洛书》就张成一个向量空间,而《洛书》的行列式值就是所成几何形体的体积。作者根据这些矩阵的基本定理,奠定了《洛书》矩阵学说的基本意义:三维向量空间由0到360度的几何结构变化,就是《洛书》由自然洛书到《洛书》本体的结构变化。这就是《洛书》的内涵,这就是《洛书》的奥秘。《洛书》对人类文化的最大贡献,_就是它只用九个基本自然数的代数运算方法,示出空间几何结构由0到360度的变化。直到今日,现代数学尚未能达到此一成就!

《洛书》转变机构流程之研究

作者将《洛书》的各种可能排列作为一个数学中的集,再根据群论中的对称操作,定出应用《洛书》的不同形式转变,示出空间几何结构由0到360度的转变机构流程。吾人由这种转变机构流程,可以领会出《洛书》内涵中的数学、科学与哲学意义。

焦氏“洛书矩阵”学说

焦氏“洛书定义”:《洛书》的广意定义是:“洛书是用由一到九的自然数作元所构成的三阶矩阵”。只需将《洛书》的幻方式与现代数学的矩阵式等同挂钩,就可奠定《洛书》为人类文化史中第一个矩阵。

5.1.3

焦氏“洛书分类”:按照《洛书》内构成元的排列组合特质,《洛书》可区分为四类:

1. 《洛书》本体:《洛书》中每行、每列及两对角线的三元和都必须相等。按照矩阵及其转置式的垂直和水平对称,《洛书》本体共有8式(图四)。

5.1.4

2. 《洛书》变体:《洛书》中每行及每列的三元和都必须相等。《洛书》变体系由《洛书》本体的中心五分别移置为其他八数而得,共有64式(图五)。

5.1.5

3. 自然《洛书》:系由九个自然数按照自然顺序排列组成,为《洛书》的基本形式,共有72式。

5.1.6

4. 杂体洛书:此为下余不规则排列及幻性最低的洛书。

5.1.7

为7+8+9=24,平均值自为(6+24)-2=15,再者,每个三元数都有六个不同组合,例如123,132,213,231,312,321是根据这种排列组合原理,作者创立了《洛书》本体的形成概率表(第一表),示出《洛书》本体的生成,乃是最大概率的必然结果。读者用三元和为横轴,用组合数为纵轴,即可谱出《洛书》本体生成的概率曲线图。

焦氏“洛书目的”学说:为了解释《洛书》的目的或其物理与几何意义,作者建立了“洛书矩阵”学说。中国先民为何要创造《洛书》?作者的回答是:《洛书》就是应用由一到九的自然数的组合变化,作为对宇宙空间结构由0到360度的数学解释。根据矩阵代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归纳出《洛书》矩阵的三个基本定理:(一)《洛书》矩阵的行列式值等于矩阵中三个组成向量所构成的几何形体的体积。(二)自然《洛书》的行列式值为0。(三)《洛书》本体的行列式值为360。作者根据这三个定理,奠定了“洛书矩阵”学说得中心意义:三维向量空间由0到360度的几何结构变化,就是《洛书》矩阵由自然《洛书》到《洛书》本体的组合结构变化。这就是《洛书》的奥秘,这就是《洛书》的数学内涵。

焦氏“洛书转变机构流程”:应用群论中的对称操作原理,作者定出《洛书》矩阵组合转变的机构流程,示出其行列式值[D]由0到360的转变。对称转变方法多端,现只示出两个范例:

5.1.8


在现代数学中,《洛书》被中外数学家作为“幻方”来研究和处理,不只《洛书》的数学内涵被拘束于幻方的框框内,不得翻身;而《洛书》亦被视作大众或游戏数学,不能建立它应有地位。作者根据《洛书》的结构和数学推理,主张将“洛书幻方”的框框除掉,建立“洛书矩阵”学说,并奠定了《洛书》的数学定义、分类、形成、目的和转变五项基本研究成果。“洛书矩阵”学说的中心意义是:三维向量空间由0到360度的几何结构变化,就是“洛书矩阵”由自然《洛书》到《洛书》本体的组合结构变化。“洛书矩阵”学说的建立,使《洛书》成为自然界中线性系统的建立基础,发挥出联系原因与结果、作用与反应,及输入与输出的基本功能。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文译本,第19章,卷3,p. 123 ~ 137

[2]黎凯旋:《易数浅说》,台北成文出版公司,1982,第6版,p. 207 ~ 249

[3]戴小桦:《六年攻洛书成果报中华》,上海科技报,1986年4月26日。

[4]惠文恺:《古人用“洛书”解释宇宙空间》,上海新民晚报,1986年4月24日。

[5]丛汲泉:《2m 阶幻方的生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84,1,p. 26 ~ 34

[6]李忠祥:《用加框法生成幻方》,北京钢铁学院学报,1985增刊1,P. 45 ~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