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198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一个论点来分析和比较日本和美国的工业政策与劳资关系。从1970年代初开始,美国生产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节节失利。美国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减退。当然,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可能不是一个国家的唯一重要标准。但是最近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成绩已影响了它的国内生产,这又影响了世界上其他民主国家的发展。作为战后自由布场指导下的国家的领袖,美国有责任干得更多更好。美国人还没有失去信任,但是他们必须明白自己的前进方向。我在此阐述日本体制的几个方面,希望有些能够为美国实业界所采纳(或许先从在美国营业的日本公司开始),从而使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复活。

约翰 · 齐斯曼(John Zysman)已指出,早在1970年代末,美国就已重视日本了。在1970年代,西方国家的很多人都已清楚,苏联或中国的经济形式对资本主义经济不是行之有效的指南或模式,从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们都对日本经济予以更大的注意,虽然它还没有、像苏联经济一样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主题。一直到1980年左右,对日本经济的研究才达到相当出色的地步。最近有几部重要的著作已问世。在美国,一组政治经济学家正在考察日本政府机构执行的目标产业政策,即通过政府的政策的贯彻来促进有前途的新产业。最近日本和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贸易摩擦,使人们注意到了这些政策。经济学家们正竭力想揭示这种目标产业政策对经济增长及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和影响。通过对日本经济的分析,他们已开始重新思考美国经济学的本质。

对美国来说,研究日本产业政策的意义是双重的。首先,经济学家们对用于解释给定国家国际贸易模式的传统的静态利卡特理论或赫克歇尔 - 奥林理论甚为不满。在利卡特模式中,任何国家贸易专门化的方向是由比较成本的差别所决定的;在赫克歇尔 - 奥林模式中则是由建立在资本与劳动基础上的更复杂的计算所决定的。这些决定因素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基本上是确定的,至少在短期内是如此。结果是,据说某种类型的专门化不可能出现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的一个贸易国中。比如,根据利卡特模式的逻辑推断,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个国家会专门发展具有相对劣势的产业;举例来说,像葡萄牙这样的国家不会专门生产纺织品,英格兰不会专门生产葡萄酒。

不过,事实上,如果你把日本这样的国家看作一个动态贸易模式,事情看上去就完全不同了。日本,在战争的废墟上和很穷的国家基础上崛起,开始积极地向富裕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最近甚至出口“知识密集型”产品。很多别的发展中国家已在仿效日本的榜样。结果是,在美国研究日本产业政策的那些人提议,需要一种全新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经济现实。他们是否能创建这样一种新理论,还有待于以后的事实来证明。

不过更为重要的事实是,在研究日本经济及其运转体制时,美国学者正变得较好地理解他们自己国家的经济。实际上,日本是美国的一面镜子,只不过是一面照出反面形象的镜子。根据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衰退,美国研究日本产业政策后发现下述要点尤为重要。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在美国,政府是国内与国际市场上的一个仲裁人或裁判员。它为了消费者的利益保护自由和公平的竞争。在日本,政府及其能干的官吏系统像足球赛中的一个教练员,但这个教练员有时自己也像一个得力的运动员一样,甚至可以策划让对手退场,如果他们太强于日本队的话。(在法国,政府在作出它的社会规划和制订价格时,甚至充当比赛中球的角色。)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日本政府是守门员,保护日本生产者不受外国竞争的损害。

美国政府的工作目标是指向世界上最大的国民收入的消费与分配。在这儿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产业政策,只有在房地产业中是例外,而房地产业反过来鼓励美国人消费。

直至最近,日本政府的目标是增加国民收入和人均收入,使之赶上西方国家。为此目的,政府和官吏系统寻求有前途的能生产高增值商品的行业(战后经济发展初期的钢铁业和造船业,近些日子的高技术产品和飞机制造业)。然后政府和定下这些目标的私营公司共同努力,帮助它们从西方,特别是从美国获取新技术,给它们提供足够的外汇指标来进口新技术和原材料,通过与政府有关的银行及邮政储蓄制度给予它们低息资金,给予特殊减免税或信用等等,保护它们避免外国竞争。日本政府甚至造了一条船,到世界各地推销日本造的商品。可见日本政府是经济中的一个得力运动员。不过,国内消费者的利益常常遭到忽视。

资本和储蓄

美国人不热衷于储蓄。在过去十年中,美国人的储蓄率从没超过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0%。日本人的储蓄额却多得多。即便是在第一次石油冲击(1973 ~ 74年)后的非常通货膨胀时期,日本人也存得较多,储蓄率超过GNP的25%。日本人必须储蓄,因为福利计划不充足,住房极其昂贵,儿童的教育费用不断上涨。

美国一直有庞大的财政赤字。美国的大规模预算赤字归因于它的福利开支和国防开支。这种政府债务在资本市场上正和私人部门竞争,从而导致美国的高利息率。这意味着资本与投资的费用极高。最近以来,美国的利息率是日本的两倍高。高利息率使工业中的投资更艰难,这对生产率有一种负效应,因为一般地说,新技术只有通过新投资才可能生效。美国的高利息率还吸收了来自外国的储蓄,特别是来自日本;这抬高了美元的价值。美元增值伤害了美国产品的出口。

美国的技术绝对不是第二流的。在开发原有技术和创造新技术方面,美国人拥有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因为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出类拔萃的。政府和私人部门都高度重视研究与开发。

不过,这儿的问题是双重的。首先,庞大的美国防务与空间计划看来是新技术发明与革新的丰富源泉。其实并不是这样。这些项目的原来目的是和商业化产品完全不同的。而且,这些项目往往过于宏大,木能生产市场指导的商品。这好似让格列弗到小人国里去做针线活。第二,虽然产生新思想的文化背景和理论背景在美国是优越的,但是一旦这些思想以商品形式实现后,则像日本那样的国家就立即学会这些商品技术诀窍,然后造出更小巧、更好和更廉价的仿制品'对外出口。美国因之而丧失优势。例如半导体工业就是这样的实例,日本政府尽一切可能来扶植新的应用。在日本当前的教育与文化水平下,日本人很容易从美国学到新技术。这种情况也同样发生于东亚的“新日本”(南朝鲜、台湾、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这样一来,美国就更多地失去了它的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结构

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一样,出口部门也进口他们在国内能制造的产品。例如,美国人既出口又进口汽车。而且,在汽车工业这样的部门,美国人从国外进口零部件,只要它们比国内生产的更便宜就行。美国的制造品进口对出口比率不断上升,造成很大的贸易逆差。可是日本却不喜欢进口这种制造品,尤其是从美国进口。即便美国造的产品比日本造的仿制品更便宜,日本人也不买美国货。日本人被指责为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了非关税壁垒。

一些建议

政治经济学家在探究日本产业政策后,对美国竞争力下降的这些严重问题提出了强烈的警告。但是,美国为改善这一局面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日本又该怎么办呢?

首先,日本应该完全开放其国内市场,让它的消费者能享受国际贸易的果实。日本以它在自由市场指导经济中占第二位的GNP,也应从国外进口制造品。

第二国方面应该有所改变。迄今为止,美国人不打算作任何变动,一切听其自然,让市场机制决定一切。如果他们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美国的制造业将继续失去国际竞争力,更多的美国工人将转移到经济中的服务部门。可是,服务部门的大部分职位与制造业工作相比报酬都很差。这样,美国人将难以维持他们现在的生活水准,更谈不上提高了。

美国人可以尽量仿效日本的目标产业政策。政府可以特别重视一些特选的产业。可是这个主意的效果不一定理想,因为美国经济体制及其企业家精神与日本全然不同。两国官吏系统的性质不一样,在美国没有邮政储蓄制度,美国的实业家也不依赖“行政指导”。

因此,我的结论是,美国恢复它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最好办法,是重新找到它固有的民族力量。毋庸置疑,美国是本世纪最强大最有力的国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庞大的资本积累,高度教育的人才资源。它甚至使其他国家看到美国失去国际竞争力而感到窘迫。如前所指,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它出口制造品的能力。不过美国的服务部门没能弥补制造品及能源进口所造成的贸易逆差。所以美国必须恢复它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力。为了做到这一点,它必须更密切地注意日本工业组织与管理的某些方面。

日本的榜样

日本人生活在一个小岛国上,有庞大的人口(几乎是美国人口的一半),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深知自己的根本弱点和自己国家之脆弱。日本几乎百分之百地依靠从国外进口能源;粮食的自给率已低于40%;日本人用出口成品来支付进口贺易,从中获得竞争的优势。可是,正如以往历史所表明的,国际制造品市场是变化多端的,随商业条件与外国消费者趣味而变化。因此,日本人,尤其是那些在制造部门工作的人,在劳资关系中遵循着与传统边际生产率理论所述的多少有点不同的原则。这一点形成了常被称为“日本式管理”的东西,我相信这就是日本竞争力的根源所在,使日本人能生产更价廉物美的商品。

日本的工作人员,从最高的总经理到扫地的勤杂工,都知道在今日资本主义下,不是每样事业都确保前程的,尤其是处于国内外竞争下的商业。(今日的日本受到东亚“新日本”们的挑战。)所以日本人深知,职业安全和经济保证在这个无保证的世界上不像空气一样可免费获取。他们愿意为此以任何一种形式付出代价。因此,在劳资关系中,日本人信奉三个重要原则。

首先,在缓慢增长而未来发展又不确定的经济下,能够保证工作机会和保证至少在一定时期有工资、薪金的劳动合同,对工人来说意味着一种“就业保险”。所以,工人必须付出一点“保险费”,而公司应该积累资金为它们的工人在合同期内提供职业安全。在不确定条件下给予就业机会不应该是免费的。

第二,公司在劳动合同中承担的风险的代价,在终身雇佣制度下达到极大。在这种制度下,工人要在公司里待30至35年,直到退休。在这样漫长的合同期内,工人和公司都早晚要经历商业上的低谷,尤其是在制造部门。从而,保险风险持续上升。工人终身雇佣的保险费必定是昂贵的。结果,在终身雇佣制度下,工人应比他们在其他雇佣合同中的同行工作得更努力。

在日本,母公司和为母公司供应零部件的子公司之间存在着类似的合同。即使它们面临着商业上的不景气,母公司也不中断从子公司的订货;不过它们是在较苛刻的价格条件下这样做的。这种关系甚至一直持续到母公司倒闭为止。

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这种“保险关系”使得很有名气的日本式“绝对准时”制度得以实行。在这种制度下,所有必需部件都是在母公司的装配线开动前15到20分钟由子公司送到;结果是母公司装配现场不必有任何零部件库存。这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第三,典型的日本工资制度有点像封建时代氏族内的俸给。如今,像在封建时代一样,工人对他的公司的一切都有一些责任,而公司则对雇员的一切也都承担某种责任。例如,公司要关心工人们的住房、假日、婚嫁和生儿育女。

日本劳资关系的这第三个特点,与日本的文化发展密切相关,使其他国家难以移植“日本式管理”。对其他国家来说,公司是人们工作和赚钱的地方,工人的私人生活与公司毫不相干。可是在日本不是这样,因为工人基本上是公司的族内人。

在日本占领先地位的制造工业中,工人是终身雇佣的。他们有终身就业的保险,而保险费是以无偿完成额外工作的形式偿付的。对一定的工资,工人可以干不同的工作,也可以多干额外的钟点。在一个有代表性的制造业公司里,工人在装配线开动前提早15至30分钟到达工作岗位。他或她清扫场地,检查机械和工具,给机器加油。工时开始时,工人才算是为挣工资而干指定的活儿。在干活时,工人们还主动地注意前道工序的缺陷。如果发现毛病,工人会立即停下装配线将毛病纠正。他不会把毛病放过去,因为在日本的俸给式的工资制度下,他至少要承担前道工序的毛病的一部分责任。当一个工人纠正前面的毛病时,整个生产线要停下来。一个工人要同时干二样或三样不同的活儿,是对最大效率来自严格分工的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在日本的制造体系中,在每个加工工序(例如,汽车工业生产工艺中约有300种分工),一个工人要完成指定的工作,注意加工部件的毛病,并随时纠正。在装配线末端,产品几乎是没有缺点的。

这种工人责任性最能说明日本的竞争力,说明为什么日本能制造价廉质美的产品。可是,据估计现在有700多家日本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设了办事处,有几家公司,包括索尼、京都陶瓷公司、松下、丰田,已在这儿开办制造工厂。这些日本公司自然要把日本式管理介绍到美国来(或以这种方式介绍到他们直接投资的任何国家),要求工人为固定的工资干不同的工作或加班干活,日本公司用这种办法获得在国际市场上的机动性和竞争力。通过分担未来不确定埃的代价,实行“无偿劳务”而在公司里积累一笔资金,从而使工人对公司建立起忠诚的感情和利害一致的关系。日本人赞赏他们的相对安全,不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是农夫而西方人的祖先是猎人,也不是因为日本社会是垂直结构和划分为等级而西方社会是水平组织和组成平等的人群。日本工人乐于根据公司的状况领取长期安全的然而相对较小的年功报酬。

移植日本式管理的最困难的事是怎样衡量“保险费”。这一点在日本也还没做,因为这种评估的代价会超出所得的好处。日本工人不想与他们的同事斤斤计较地相比,也不希望用数字来衡量他们的才能。而且,日本公司将很难要求外国工人干不同的活儿,加班加点。在日本,工会是公司工会,实行日本式管理就像引进技术革新,应用更多机器人以增加公司生产能力一样,不会有什么问题。

美国人要学日本式管理是很不容易的。不过,为了避免它的竞争力进一步衰落,美国人必须更谨慎更自觉地行事。同时,正如查尔默斯 · 约翰森正确地指出的,他们应该记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没有模仿日本就打败了自己的敌人。

[Science1986年7月18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作者现在日本广岛大学经济学系工作,又是美国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

② 格列弗是英国作家斯惠夫特著名小说《格列弗游记》中的主人公,其中有关于大人国和小人国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