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6年来,海洋生态学家理查德 · 卢茨一直关注着地球上一个独特的生物群落的生长。每次造访,他都能发现这个群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海洋是迷人的。辽阔的海洋鸥翔燕止,海天一色,景象万千;海底活跃着色彩斑斓的鱼类,使深邃的海底世界充满了活力。当然,海底的板块活动、火山爆发,又给海底世界蒙上了神秘恐怖的阴影。虽然当今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但对自己的家园(人类源于海洋)却还知之甚少。比如,由于水深压高,探险人员只在马里亚纳海沟匆匆作了短暂的停留,却发现了从未见过的鱼类等海底生命。虽然登月、火星探测将很多人的目光吸引到了征服宇宙方面,但仍有不少科学家认定,海洋特别是海底世界同样有待人们深入研究认识。

1991年4月,3名科研人员乘“阿尔文”号潜水艇深入水下1.5英里沿阿卡普尔科东南500英里处的火山脊——东太平洋海丘调查时突然发现,在一片温度高达400℃的水域中布满了烧焦的蠕虫和贝壳的尸体。这是一个独特的海底生态系统的残迹。在以后6年的时间里,他们发现,这一生态系统是随着海底火山活动而枯荣的。

当时,美国新泽西州鲁特格斯大学的海洋生态学家理查德 · 卢茨(Richard Lutz)也参加了调查。他深深地被新发现的海底生物群落吸引住了,多次返回海底观察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是记录这些栖居于海底火山缝隙的独特生物的第一人。他的记录包括了这些生物从生命的零状态一直到蓬勃的全过程。

同地球上几乎所有其他生命不同的是,这些生活在海底热液喷出口的生物并不依赖阳光和光合作用维持生命。作为喷出口食物链的基始链的微生物是依靠海底缝隙渗出的富含矿物质的水维持着生命的。

尤其让科研人员惊讶的是,海底热液喷出口生物还依赖溶解于从海底缝隙中冒出的热水中的硫化氢维持生命。我们知道,硫化氢对大多数生物来说都是剧毒物质,但少数微生物已经适应了其毒性,能够利用它完成新陈代谢过程。卢茨发现,在1991年的火山爆发不久,海底火山口附近几乎马上就盘踞了丛生的微生物。科研人员认为,这些微生物本是生活在海底下面的,火山爆发时被带了上来。仅仅一年的功夫,这些丛生的微生物就吸引了蟹、鳗鱼状鱼类和?等各种各样的海底生物。很小的管生蠕虫也出现了,因为成年的蠕虫是在海底不移动的,所以科研人员猜测它们在幼体时,是从其他喷发口游过来的。这些蠕虫没有肠胃,也没有口腔,不能吃东西,只好依赖海水中的亲硫化物的微生物为生。微生物为蠕虫提供了维持生命的能量,同时也在蠕虫身上找到了寄生的地方。

到1993年12月,小蠕虫已经被巨大的管生蠕虫替代。人们的分析是,较小的蠕虫之所以首先出现是因为它们的幼体能更好地适应高浓度的硫化氢。一旦硫化氢的浓度下降,大个的蠕虫就会过来。这些大蠕虫可高达6英尺。它们每天增长1~2毫米,是地球上生长最快的海洋无脊椎动物。

但是,海底的地质生长速度更快。18个月之前还是海底平台,现在却成了30英尺高的“高塔”。人们以前认为,形成这么高的海底形态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这些高塔里所含有的硫化金属是含有矿物质的热水遇到海底的冷水冷凝而成的。1994年10月,卢茨在喷出口看到了短齿蛤和龙介虫。这两种动物都是从海水中过滤食物的。过了一年,短齿蛤的数量增加并盘踞在管生蠕虫上面。有些蛤甚至离开洋底完全寄生在管生蠕虫上面。卢茨推测,短齿蛤很快就会将蠕虫赶走,独占地盘。人们一直认为白蛤是海底喷出口的典型动物,在喷出口占支配地位。但奇怪的是,它居然没有出现。卢茨的猜测是,白蛤在晚些时候热液喷口比较成熟以后才会出现。他希望今年秋天再次深入海底观察时白蛤已经出现了。白蛤以共生的微生物为能量,人们至今还不明白它们是怎样从一个喷发口转移到另一个喷发口的。

卢茨说,在他的上两次观察之间,喷发口的生物物种增加了两倍多,从12种增加到了29种。物种的这种增加速度在陆地上还是闻所未闻的。在冰岛附近的苏尔塞(Surtsey)火山岛上,12年的时间内只增加了12个物种。

科研人员一方面希望下次观察时能够发现海底的这个生态系统增长了,另一方面,他们更希望海底再来一次火山爆发,这样,他们就可以观察这一生态系统是否会从头开始。

[Discover,199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