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台超级计算机能够预测末来,《纽约时报》集众人之智,在读者中发起题为“预见计算技术的未来”的讨论。本刊关注并分两期选编了以下三方面内容: 以“预见计算技术的未来”为题的始于2012,持续到5000年之后的计算技术未来畅想;以编年史为题的早期科技进展,包括计算技术、人工智能、交通运输与生活方式及通信技术;以及诸如拉瑞·斯迈、李开复、西奥多·霍尔姆·尼尔森等计算技术领域知名专家的思考和评论等。
网站上的投票还在继续,截止本刊发稿前,由读者预见和投票的未来事件,TOP10是:1、2020年,Google将实现不同语言的即时沟通;2、2015年,汽车使用增强现实导航系统;3、2030年,无人驾驶汽车普及;4、2020年,冯·诺依曼计算机总体架构被取代;5、2029年,生活和工作无缝对接;6、2025年,全球高校招生使用在线互动参与;7、2100年,奇点来临;8、2014年,机器人侦察技术普及;9、2013年,实现互联网寻物;10、2025年,人们对这些预言感到好笑。
2012-2020
2012
▲ 电视由手势控制。类似于Kinect的功能将集成到电视机中,人们可以控制电视。
▲ 自动智能式肋骨牵开器将全面用于开胸手术,免去旧式钢制工具所带来的痛苦和创伤。
▲ 计算“云技术”显示出具备思想意识的迹象,而相比之下人类成为平面人。除了爱因斯坦反直觉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论之外,人们不太愿意接受这种新的意识相对论。
Google会找到人类不同语言交往的钥匙吗?
2013
▲ 人们上传想要寻找的物品的照片,就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
▲ IE6浏览器仍占有互联网浏览器超过3%的市场份额。
▲ 应用技术成为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伙伴。在个性化对话应用界面方面取得的进展使得移动技术产品成为拟人化的朋友,可以回答社会或某具体事实方面的所有问题,为人类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增添了新的空间。
▲ 平板电脑将集成电话功能,随身携带具备读写和沟通功能的装置将成为一种时尚。
▲ 有线和卫星电视服务商会将一部分业务流失给免费点播媒体服务商。在多家电视台同时播放的传统电视节目,播放格式为4:3,屏幕四周充斥着广告。
▲ 彭博社音频网站成功实现读者必须付费才能够在其网站上收听排名前五位的报道。新闻报道将以音频方式提供,《纽约时报》将在2014年实施这一步骤。印刷出版物演化成个性化的音频节目。
▲ 人们使用复杂系统的能力得到加强,能够更好地看清和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的行动路线。孩子们可以通过由上百万有效路径所组成的极其复杂的系统追踪内在的行动路径。届时会有电脑程序帮助我们完成这些内容的显示。
内容显示将会占到大约10%的空间,从而读者可以清晰地看见。重点在于可以确保成功,由此获得学习。这种学习不是通过屡次试验、发生错误或是时断时续进行的。人们生活中,包括人们相互之间,与这种复杂系统相关的保健、商务活动将顺利进行。
▲ 神经系统科学家将使用功能性大脑成像技术,以达到动画效果的精度来重现人们的梦境。
2014
▲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将使用投影成像的虚拟键盘。
▲ 不再需要天气预报员或天气频道。数据输入后,应用程序即可生成天气预报。由于娱乐价值和播报人员的反对,延期实施。
▲ 执法部门,外国政府,公司和恐怖分子普遍使用机器人侦察技术。
▲ 纤维传感器可以织入布料,肉眼无法察觉,但能检测人体产生的数据,性能稳定。
▲ 指纹付款。非常简易的付款方式――每个人的指纹将与中央数据库链接,数据库中存储着个人的信用等级和银行账号,消费者弹指间就可以完成支付或领取贷款。
在进入某商业场所的时候得到预授权,在你使用家庭住址完成购物的时候,收银员已经得到你的信用额度和消费额度。轻轻一点,完成付款!
电信技术和数据传递速度的进步将使其在发达国家中得到实现,并在随后扩大到金砖四国的主要大都市。
▲ 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成为涉足Facebook中Face的第一人:Facebook是个虚拟世界,人们置身其中,就像生活在幻影中。
2015
▲ 增强现实导航系统:2015年,我们使用的挡风玻璃中会有虚拟信息层,指引道路直至目的地。我们必须进行的转向和应该行驶的车道都会在信息层中标出,就像其本身会变换颜色。
▲ 根据病人的症状和身体扫描结果,实现使用计算机进行诊断。
▲ 人们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生存的主因,于是技术交流平台被弃用,转向互相之间直接交谈。
▲ 优异的声音识别,对于一些问题专业的处理使得呼叫中心(海外外包)的规模锐减。
▲ 通过众包方式得到医生第二诊断的速度将会非常快,免费并且精确,所有人(包括医生们)把众包作为进行诊断的主要渠道。
▲ Facebook和其他社交网络将崩溃――因为人们开始寻求重新找回他们的隐私。私人社交网络开始出现,个人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进行直接的联络,而不需要任何中间人。
▲ 个人可编程无线射频识别芯片植入人体内。
▲ 借助于人工智能,人们可以在离他们住处尽可能近的地方,得到他们需要的和为他们设计和开发的产品,价格由他们自己选择。
Facebook会成为虚拟世界还是会崩溃?
▲ 随着网络语义内容标注和实体论的发展,网络用户获取知识的方式将变得更加轻松。
▲ 柔性手机,手机变得如钱包一样柔软,富有弹性,不用再担心手机落地。
▲ IQ测试:模式识别算法方面取得的进展将使沃森型计算机在各种智商测试中超过人类。
▲ 中国开发出一款仿真大脑突触微处理器。他们宣布通过使用这种技术已经开发出一台具备并展示出自我意识的超级计算机。这在宗教团体产生反响,人们担心一台具备自我意识的机器是否已经成为具有灵魂的生命体。
美国宣布他们创造出一台具备情感的计算机,但由于来自宗教极端分子的威胁,他们未透露计算机所处的位置。
▲ 由于过度商业化和充斥广告及促销活动,互联网变得毫无价值而被关闭。
▲ 与数字信号处理(DSP)使用光源不同,光感信号处理(OSP)演变成三种形式:
目前在使用的0D――根据外部命令发送光线信号;仍处于实验阶段的1D――发送光线或无线电通讯信号;安东尼·范德(Anthony VanderLugt)博士在1966年开发出2D时主要是想达到以光速处理影像。而在2014年,2D将变得非常普通,运行速度相当于今天的超级计算机,但只如一张信用卡般大小,可以由于建立影像的数据库以及进行影像的识别。
▲ 全息“远程输送”:通过通信系统两端充分的数据交换,人们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将它们从一个地方输送到另外一个地方。
▲ 计算机可以用喷墨打印机打印出来。
▲ 计算机自动控制的无人飞机将成为主要的交通方式。无人飞机使用核能能源。政府机关被人工智能计算机所取代,税收仍然存在,退休年龄为30岁。
2016
▲ 教育体系主要使用类似于iPad的设备进行教学。长期使用计算机,学生们几乎不记得铅笔长得什么样。
▲ 家中的所有电器实现声控,家也变成你的计算机。
▲ 移动通讯、娱乐和计算设备显示器的物理显示屏都将被个人影像投影所替代。
▲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中央信息系统中的私人医疗和基因信息。
▲ iPad2和类似的手持计算机将开始替代常规计算机,2020年平板电脑的总销量将超过笔记本。
▲ 个人脸部识别:可携带增强现实设备将会让你工作当中或在大街上认出你在此之前从未见到过的人。
戴上装有这种反应灵敏的装置的眼睛或是耳塞会告诉你那些人的姓名,这样你就可以去问候对方,或者避开某些人。
▲ 原子笔里装有一个投影仪,把影像和键盘投影到任何物体的表面,读取并传送电子邮件及数据和影像文件。
▲ 5年以内将产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合作背景计算”,简称“CBC”――起初用于游戏和社交,现开始进行预测性计算。这门学科的应用将会扩展到其他情境和事件,通过逐渐提高与不断增加的小型装置的关联性,扩展趋势将得到加强。
▲ 消费者智能系统了解你已经采购过的商品以及你的购买习惯,在你打算购买某种商品的时候,会给你提示最适合你的商品。
▲ 智能厨房。食品和物品库存几乎即时更新;可以计算每餐的营养数据,并整合到每个人的营养计划中;根据现有食品的信息可以推动食谱的变革,食品变质和受污将被降低到最低限度。
智能厨房制定营养计划,推动食谱变革
2017
▲ 一旦宽带无线数据普及之后,手机应用软件将会像当年的图形用户界面(GUI)一样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所有用户之间的互动将通过使用HTML5网络浏览器进行。
▲ 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车里设置仪表盘界面。
▲ 大部分工业品都有IPV6编号。
▲ 人们都可以拥有小型无人操作飞机。
▲ 身高4英尺11英寸的棒球选手Hiroti Hideki创造了在比赛中击出82记本垒打的记录,但在其球棒中被查出装有可以确定最佳击球点的计算机芯片后,该记录被取消。
▲ 黎曼猜想被攻克。
▲ 软件生产速度提高1000倍。现在需要1000个编程工程师3年时间完成的工作到时候3个月就可以完成。目前使用的编码还可以重新使用,只是这些编码已经不再是编码,将被当作信息进行管理。对这些信息的管理基于人们的意愿,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把它们作为编码被管理。
▲ 数字化自我隔离。可以享受到一种长期存在并维持良好的商业服务。该服务允许在用户(以任何数字形态出现)与任何人的访问(除了必须经过政府授权的指令:搜查令和恐怖分子通缉令)之间建立起网络防火墙。
▲ 我是一名财务顾问。看到IMB的华生系列计算机加上一部先进的iPhone和Pixar所能做到的事情,我想象一个人的化身坐在桌子的后面,用iPad接电话。
这个化身被资本市场的历史和CF计划数据等所支撑,并准备好与客户们进行沟通。这些客户目前是由呼叫中心接待,由此免除了大公司在这方面的支出,同时减轻了客户的费用负担。
2018
▲ 无线平板电脑――即使是在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主要用于阅读新闻和沟通联络,之后将会被一些虚拟或缩小版的平板电脑所取代。
▲ 美国公立学校出现电子课本。
▲ 从国家公园开始,建立禁止使用电子产品的区域。不许使用电话、iPod和无线网络。由于这一区域被干扰信号所覆盖,所以请你远离这些区域。
▲ 计算机硬件、网络速度和文档共享软件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使得人们无法执行任何形式的数字内容的版权保护。版权或将不再存在,或以由某种纳税人进行补偿的备选方式所替代。
▲ 内神经网络移植――接受网络连接移植以后,你仅凭想象就可以上线。你将可以感知你周围有哪些人在线上,独自思索就可以交换信息,GPS内部导航和通过意识去“呼叫”另外一个类神经元与你在线上见面。
▲ 饼干盒大小的数据中心,功率极小,它的产生是由于出现了磁光存储器、量子计算、生物存储和相关的技术进步。
▲ 植入乳突窦的计算机可以与听觉和视神经颅神经直接连接。
2019
与最后一期《世界新闻报》狂卖500万份相比,未来的最后一份印刷报纸付印100份?
▲ 最后一份印刷报纸付印1000多份。
▲ 虚拟现实将穿过“诡异谷”,在各个方面都将令人信服,家庭的舒适和安全将给人们带来丰富的体验,使人沉浸其中。这将重组媒体行业,无论是否与电影、游戏或色情有关。
▲ 便携式DIY医疗诊断仪――可以用来测量胆固醇、荷尔蒙、维生素和葡萄糖的水平。
▲ 出生前基因扫描:父母可以看到计算生成的婴儿染色体组的基因研究报告,了解到一切会影响到生命健康的风险,从而他们可以决定是否将孩子生下来。
▲ 医疗保健的成本将变成是要反映出与患者进行首次接触的不同形式。就病症进行的医患之间的交流(除了急诊)将通过一个由超级计算机(如Watson)运行的网站进行鉴别归类。最初的推荐或建议也将在这里产生。大部分的病症通过鉴别分类会给出包括服用OTC药方、休息、加强锻炼等诊治意见。需要去医疗机构的病人将得到网站的建议去进行预约。人们可以在他们进行虚拟访问的时候与医疗机构在网上预约。
2020
▲ 独立的半智能网络的大量使用将会把发达国家大部分人口的生产力和效率提高5到10倍。
▲ 谷歌使每个人都具备通过智能手机和实时翻译与其他人进行沟通的能力――不管他们说的是何种语言。
▲ 虚拟医生预约:医生将通过网上会议问诊患者。双方都会被要求通过指纹和角膜注册技术进行登记。
▲ 神经计算系统将会产生出可以进行学习而不是通过程序编程进行工作的机器。神经计算和冯·诺依曼计算机结合起来将革新相关研究工作,极大地提高进度并带来快速变化。
▲ 便携式现实增强装置(如可以显示周边世界信息的护目镜)将会很常见。
▲ 美国将会对网络袭击进行报复。一起网络袭击造成美国民众大量伤亡(一个化工厂或核工厂被摧毁),美国将会使用真实的炸弹对他们判定的发起网络攻击的恐怖分子进行报复。
▲ 我们会发现整个星球都已经变成为一个计算机,DNA对编码系统进行排序,这将导致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宗教的出现,人们会再次对白鼠产生兴趣。
▲ 真实的3D体显示技术(不用戴眼镜):就像《星球大战》里使用的全息投影,有人会创造出令人信服的数个观众可以同时观看的显像技术。
▲ 机器精神病医生被证明比真正的医生效率更高。
▲ 在电子邮件即将诞生的时候,我愧疚地说我并没有极力游说使用自删除邮件。有实效的邮件(如销售明天截止等)标题里的失效日期参数使得客户端邮件界面把你的收件箱里没有意义去看或者回头去删除的邮件通通给清除掉。
▲ 固定电话被弃用。一切都无线化。新的住房完全计算机化――供暖、照明、制冷等。
▲ 计算系统将实行“情感计算”――加强图案识别和计算过程接近人类思维过程,这是研究中需要解决的最后的缺陷。
▲ 基因组在云端。
▲ 销售砖块和砂浆的零售商店几乎不再存在,被电子商务所取代。
▲ 我们的化身阿凡达将出现在智能手机以及其他视频连接中,影像非常逼真,使得即使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也不知道他们只是在和一个虚拟的人说话。
▲ 以常规基础形式作为政府政策的一项改进措施,实现一系列小型普通数字式投票保障公众舆论的公开化。
▲ 监狱囚犯开始通过MMORPG(大型多人网络角色扮演游戏)来解决社会问题。
▲ 计算变得毫无意义,除了对少数的精英。由于缺乏持续能源的供给以及人口过剩造成社会秩序的崩溃,大多数人会重新回到更加简单、农耕的生活状态。他们不用iPad处理事务,又开始用纸张。
▲ 超级计算机群的云可以用决策树软件编号,这样复杂的决策可以以结果来收费。3D图表以日益精确的程度将不同的决策结果可视化。
▲ 冯·诺依曼计算机总体架构不再作为主要的计算机架构体系。新的体系结合处理程序和存储功能,能更加逼真地模拟大脑的工作方式。
冯·诺依曼结构将被取代?
▲ 电脑不再需要显示器。会有一个像隐形眼镜样的系统,随着眼睛的眨动(3——5秒)来开机或者关机。
▲ 网络融合。无线网络、电话网络、卫星或无线电通讯网络合为一体,不同的通讯设备之间不再有任何差异。
▲ 超级计算机可以同时用于硅(计算机)和碳(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超过了计算机本身的能力。
▲ 计算机游戏通过使用大脑解码设备变得更加互动。这些设备不是去解读游戏者的思维,而是从视觉皮层中,或者我们看到的一张地图中收集信息。这个技术现在就有,其实已经有好几年了,目前唯一的缺陷是它需要一个昂贵的巨大的磁共振成像(MRI)。我给它十年的时间来发展成为一种可以携带的产品。
▲ 一种设备走天下。我们个人的所有信息都集中在一个单独的实体或设备中,可能可以叫做“iMe”。这种设备可以在这个数据世界里处理我们所有的信息、资料。不再需要一张张的卡、支票、账户、健康记录、票据、预订和证据等等。保护该设备的安全识别码可能包括至少以下这些:虹膜、指纹和气息。
▲ 超光速处理器。
▲ 每家每户都有全息电视。该技术可以弯曲光,创造逼真的全息图,就象在科幻电影中,比如《星球大战》里看到的那样。
▲ 电子电线电缆被淘汰,因为所有的数据都是无线传输。
▲ 电脑用户在家周围使用微型麦克风和信号传送器,即可告诉他的电脑唤醒睡眠模式。电脑完全由声音、触屏选择或者键盘来控制操作,电子邮件可以口述、发送并由电脑的语音识别和合成系统诵读。
2021-2030
2021
▲ 远程办公、远程教学、遥控机器人和社交网络将更多的人分散到适宜的生活环境中,使得城市的房地产大面积贬值。
▲ 总情境计算:总情境(历史的,目前的,虚拟的、真实的)计算使得人们在从事虚拟的和真实的行为(看电视、购物、午餐、上网、出入社交场合等)时,能获得需要的信息或经验(报价、新闻、产品、报告、广告等)。
▲ 智能电话、情境感知计算和社交网络的进展和融合,使得人们能够分析很多在真实和虚拟世界里获得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信息,目的是人们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能从不同的情境提供者(购物、广告、喜欢的品牌、电视节目等)那获得一些建议,或者他们想要分享的新体验。
▲ 环绕城市“分享骑车”项目的成功会带动“分享开车”项目。行驶的路程如果步行需要15分钟,此项目就可以为你提供单程交通工具。
▲ The Perceptetron,一种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做过的梦。
▲ 计算机无处不在,最后沦落成像烤面包机一样的下场,因为人们根本不理会所谓的“社会媒介”,而更愿意多一些面对面的人际交往。
▲ 获取信息是人类的一项权利,政府应该通过ICT网络和公共机构实现这一权利。与此同时,还需要有保护“信息共享”的正式措施。
▲ 类似电脑的装置不仅能够模拟视觉,而且能够触摸、嗅闻、品尝以及本体感受。
2022
▲ 高清晰度视觉覆面的隐形眼镜首版面世,并将上市销售。
▲ 眼镜只当成是取景器,因为微小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可以安置在镜片上或者在衬衣的纽扣上。通过眨眼或细微的手指运动可以操控相机。街道、抓拍以及其他类型的摄像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 面对面情感分析。这一技术的综合可以告诉你人们的感觉。用旧了的摄像机可以提供素材分析肢体语言和微表情来帮助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的人、注意力不集中者、商人和父母。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在工作中和在街上碰到的人以及他们的情感流。
▲ 一个电话号码同时是你的家庭电话、移动电话和办公电话。电话号码可以指定给一个人用作统一的号码。
▲ “漫游教育”会占美国教育的50%以上。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学生能够借鉴公立和私立学校的课程选择个性化的课程,可以在家,也可以在学校。网络课堂优化,也可参与旁听,选择最有效的。每一位学生将有一个私人咨询顾问(或者一个咨询团队)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并监督入学考试。
▲ 可以在出生的时候就植入计算机存储芯片,以取代社会保险和其他身份认证。你可以无线连接到当作你个人电脑的智能电话。
2023
▲ GPS操控交通的汽车不会发生事故。因为城市交通网络会与城市街道的交通工具互动来防止事故,避免行人的干扰。还可以和无人驾驶汽车互动,虽然你可以选择自驾,这也并不能消除美国人的控制需求。
▲ 软件抽象层级会再次降低到向量和原始数据类型。复杂性问题由特定领域语言解决,可执行码的产生要基于特殊平台执行模式的软件库。面向对象因为其平行执行约束而消失。
▲ 专利技术终止。现在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研制发明,再组合发明产生更多的发明,这样他们可以用先进的3D打印机打印出设计原型,关于金属、硅、塑料和电路。
2024
▲ 对梦可以做音频视频记录。
2025
全球在线招生,进入心仪的高等学府
▲ 全球高校招生更多地使用在线互动参与。
▲ 在云里,信息随处可见,获取信息的方式广泛深入,对个人来说,不接触云或者要保护个人信息都不太可能。
▲ 人们对这些预言觉得好笑。
▲ 计算装置将完全可循环利用,它们的功率效率会非常高。人类发现比化石燃料更加洁净、安全的能源。
▲ 一半以上的新车是纯电动汽车。
▲ 使用互联网将成为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一个全球数字用户线路网络将启动。
▲ 当大脑中量子力学结构完整,使得所需复杂性越来越有秩序的时候,计算奇偶性的预测被迫后退。
▲ 无人驾驶汽车的首个“旅鼠”行动导致汽车史上死亡率最高的记录。
▲ 由于应用“虚拟近邻”,发达国家50%的雇员将在家工作。没有拥堵的交通,没有严重的污染,城市将工作型生活转为生活型工作。
▲ 美国一半以上电的消耗用于电子产品,高效计算云将有它们自己的发电站。
▲ 转折点:失业人数超过就业人数。
▲ 第一个全球法通过,限制由一个科技公司整合个人资料的可能性。
▲ 由于基于人工智能的决策系统,很大程度上人类不需要健康保健。机器人会完成他们要做的手术流程,替换关节镜、切口的高度精确以及人类的变异。病理科和放射科完全由机器控制,人工智能系统分析检查结果,发现异常现象准确率远远高于人类,90%的初级治疗可以通过低成本的无线诊断和病情跟踪来进行,还有机器人“护士”。机器人手术的准确性和非侵入性迫使很多医院关门,很多复杂的治疗程序简化成了当日手术。
▲ 可生物降解设备:电脑、服务器等。精密的可循环使用硬件会不断升级。根据计算的量和需要处理的服务器,以及生化毒素和硬件制作的复杂材料,循环使用硬件会成为重要议题,慢慢地会出现可生物降解设备。
▲ 人类意识的量子论性质将得到证实。
▲ 计算机将预测乐透中奖号码,证明“隐藏变量”的存在,证明宇宙其实根本就是有因果关系的系统。
▲ 更宽的带宽使得用户光学数据通信替代电子数据通信。
▲ 全面停止纸质书籍和报纸的出版。
▲ 市场上可以购买EEG耳机,让我们能够控制家或办公室环境的方方面面,如灯光、立体声音响、窗帘、温度等。我们还可以通过无线技术和电脑交流,或者与他人交流,不用打字也不用发信息。
▲ 任何程度的教育都可以利用廉价的电脑将无数的老师和学生紧密相联。有经验的教育家们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直接传授他们的知识,也可以适应不同的文化。
机器人足球队所向披靡
▲ 机器人足球队打败了当时国际足联世界杯冠军队。
▲ 前额上内置的微型电脑使得人类可以开始“有心灵感应地”交流。
▲ 植入手中的芯片可以用于各种各样的场合,其中包括购买商品和服务,政府关卡的身份确认,医疗及其他个人记录储存,以及个人设备的使用(包括交通工具、门锁和电脑等)。
▲ 真实、完整的纳米技术有了典型的组译程序,即艾力克·德雷克斯勒(K. Eric Drexler)的《造物引擎》和《纳米系统》中描述的利用原子的精确分子制造。
2027
▲ 对外星智能的探索成功。探测远程文明的首次成功带来了对我们能“听到”的外星人文明状况的解码和传播。成功一个接着一个,“研究天外来客”成了很多大学热门的专业。
▲ 第一个太阳能超高速地下磁悬浮列车贯穿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上海和悉尼。它们主要由本地的人工智能系统自行维护,使用模块式自组织系统建设。
2028
▲ P被证明不同于NP。
2029
▲ 随着科技不断地将个人行为与职业行为无缝对接,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日”和工作“地点”的概念将变得毫无意义。
▲ 2029年,一个被称作Skynet(天空网)的人工智能网络将开始有自我意识,并开创人类的核毁灭。约翰·康奈将带领人类与天空网抗争。
2030
▲ 人们不再忍受无能不忠的政府,最终迅速地削减政府。在接下来的10年,大多数政府的功能被一些特殊的暂时性的合作社所取代,这是一些人使用了计算特工的结果。
▲ 大多数心理疾病和身心障碍都可以通过药物、基因渐变和电子物移植来治疗。
▲ 因为高效的科技和老年人需求的增加,无人驾驶汽车相对普遍。
无人驾驶汽车,人类何去何从
▲ 人类享有的各种个人隐私将不存在。
▲ 纸质印刷书本将成为古董,只会出现在私人收藏品或者非常大型的图书馆里。
▲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在药物和化妆品行业使用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微型机器人。用户可以在个人云端生成百万个机器漂浮在血液里,或生存在皮肤上监控、修复、装饰他们。
▲ 到2030年,全球石油生产将呈下滑趋势。削减所有形式的能源消耗以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食品生产、寒冷地区冬季取暖以及其他生活基础。减缓电子数字计算的发展以稳定并保持“大瓶颈”期间及以后人类所做的各项努力。
▲ 对于人类为何容易受到远程“黑客入侵”影响的原因了解得非常清楚。
▲ 由于“平面”设计,即声音或者视觉,全景艺术品,沉浸式多感官作品广泛传播。
▲ 得重病才会去医院,如果是一些小毛病或者慢性疾病的话,只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家也可以获得医生的诊断,医生根据所知病情开出药方。
▲ 人类可以控制天气模式,以此在世界的不同地理位置需要一个公开的公民投票来确定各地理想的平均气温和天气状况。
▲ 人类新的学习方式:可以将电子内容直接上传至大脑。使用这种方法,只要从网络上下载“安装包”,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 普通公民用个人身份标识符分析世界金融业务的原始数据,以找出其中的猫腻。一开始只有一些积极分子这么做,只用来公开贪污腐败,但最终政府制定了报告、起诉、奖励自由专栏调查者等一个有序的系统。
▲ 人们开始反对大量使用汽车和各种设备。希望自力更生地生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以及熟练的手工工艺,这些愿望让人们暂时停下技术“进展”的脚步。一句话,成就感回来了。
资料来源 The New York Times
责任编辑 彦 隐